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抗日戰馬殉國記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   抗日戰爭,軍民堅苦卓絕、犧牲奉獻的英勇事蹟,史不絕書,惟對戰馬的功勳,著墨者甚少,對特殊個案的記載,更是鳳毛麟角,非常可惜。
  家父高俠軒將軍,騎兵出身,從基層幹起,歷任排、連、營、旅長、騎兵司令等要職,馳騁疆場,與日軍大小數十戰,能夠屢挫頑敵,端賴戰馬之功。他不但識馬、愛馬,對挑選馬、訓練馬尤其在行;認為培養好的戰馬並不容易,有關照顧其日常生活如刷馬、洗馬、遛馬、餵食草料,定期檢查馬齒、馬蹄鐵等,要求極為嚴格,絲毫不能馬虎;更重要的是會「拍馬屁」,亦即培養人與馬之間濃厚的感情和默契,才能臨陣不驚,達成任務。
  筆者幼年親見馬隊操演騎射,在震撼的槍砲聲中,馬隊不但能奔馳衝鋒,還能就地臥倒,躲避敵火。騎馬士兵則揮舞著明晃晃的鬼頭大刀,在滾滾塵土飛揚中,苦練砍劈功夫;曾為家父立下不少戰功的那匹威武碩壯、長鬃棗紅色座騎,總是跑在陣頭之前,非常搶眼。
  家父作戰經驗豐富,深知以我軍步槍、大刀的劣勢裝備,對抗日軍現代化的飛機、坦克,不宜正面對決,惟有利用惡劣天候、地形或夜暗,實施機動奇(偷)襲戰術,才有勝算。但是戰場情況瞬息萬變,難以預料,且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」,為達成任務,有的時候必須冒險。在一次敵眾我寡的戰役中奉命後撤,適逢山洪暴發阻絕退路,家父與所屬官兵及馬匹,被迫躍入滾滾濁流之中,全靠人拉著馬尾載浮載沉,強渡彼岸而安全脫險。
  但另一次的戰鬥則沒有那麼幸運,在敵人猛烈砲火下,我軍傷亡慘重,家父的座騎也連中數彈不支倒地,長鳴一聲而殉國。家父徒步指揮,在極為不利的情勢下,斷然採取攻擊行動,英勇果敢逼近敵人,使其優勢火力無用武之地,並發揮我之所長,令官兵抽出大刀,展開肉搏戰鬥,經過反復衝殺,終將敵人擊退,贏得一場光輝的勝利。
  戰役結束,家父舉行隆重的軍禮追悼陣亡官兵,並就近將座騎及所有為國犧牲的戰馬,合併厚葬於一處桃園之中,數日不思飲食,以示思念;聳立的巨大馬塚,除供後人憑弔之外,也永遠與盛開的桃花相互輝映。
  抗日期間,戰馬的貢獻必然很多,人與馬之間同生死共患難的感人事蹟,也不在少數,筆者至盼藉此禿筆拋磚引玉,引起更多回響,彌補文獻之不足,為歷史作見證。
  附帶一提的是,筆者幼年耳濡目染,六歲即能單獨騎馬,八歲已可帶同伴共乘。中原會戰失利,乃隨家父諱俠軒公進入豫西山區打游擊,峰巒峽谷之間,全賴馬上功夫與日軍周旋。惟來臺數十年,再也沒有機會接觸馬匹。年前遊新疆天山,見馬而心動技癢,不聽親友勸阻,瞞過年齡限制(六十歲以下),自業者手中接過馬匹,回憶當年動作,左腳踩蹬右手搭鞍,一躍而上,覺得還能得心應手,乃把韁繩一抖,馬脫羣而出,盡情奔馳於藍天綠野之間;耄耋之年,一圓兒時舊夢,不亦快哉!
  【作者速寫】高雙印,抗戰將領高俠軒之子,民國三十九年入伍,歷任連長、營輔導長、軍訓教官,七十八年上校退伍。
 
(點閱次數:1593)